第二届AP-SHD·中国结构周VitaFlow®菁英赛决战黄浦江畔!菁英赛获奖名单火热出炉!
本次会议大咖云集,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董念国教授、江西省心血管病医院洪浪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姜楠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苏晞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陶凌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瑞岩教授以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担任主席嘉宾;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志教授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兼任主持与特邀黄金策划;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飞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李捷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刘先宝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杨剑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张海波教授、武汉亚心总医院张龙岩教授担任特邀黄金策划;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冯沅教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正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尚小珂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政斌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张俊杰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斌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徐凯教授担任黄金队长团;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白明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谷兴华教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江磊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李妍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马翔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彭小平教授、青岛市市立医院邵一兵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石凤梧教授、青岛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王海平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闫炀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曾杰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晓春教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张申伟教授以及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周浩教授担任大咖评委;上海长海医院白元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莎莎教授、绵阳市中心医院戴闽教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李有金教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蓉教授、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王圣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徐吉喆教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杨栋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曾广伟教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张金洲教授、梅州市人民医院钟炜教授以及大连市中心医院庄熙晶教授担任特邀评委。(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开场致辞
与去年首届菁英赛不同,今年总决赛第一轮新增了国内首次开展的比赛形式——TAVR推广公益视频环节,由各位参赛选手在赛前策划并拍摄TAVR推广视频,并综合诸位现场及线上评委评分结果以及抖音、视频公众号等平台线上赞数评分计算本轮得分。六位选手或以经典病例为引阐述主动脉瓣病变临床表现与特点,或以科普动画简述TAVR治疗的流程与优势,均兼顾专业性与科普性,颇具普及与教育价值,视频发布后三天内多平台总点赞量近万次,而诸位评委也对各位选手的精心准备表示了认可。随着六位选手带来的TAVR公益视频先后播放完成,本次VitaFlow®菁英赛总决赛进入了经典的病例展示环节!
王者英杰队|钟禹成教授:一例主动脉瓣重度返流患者TAVR治疗
以“瓣”相遇,“协”手同行,第一位参赛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钟禹成教授与大家分享了一例主动脉瓣重度反流患者的TAVR治疗。患者为80岁男性,EUROScore评分12.5分,STS评分9.8%。心电图提示左前分支阻滞;冠脉CTA提示LAD近端30%~40%狭窄病变,LCX中段40%狭窄病变,RCA远端40~60%狭窄病变;术前超声提示主动脉瓣无冠瓣脱垂、重度反流,左室舒张末内径59.3 mm,EF 50%;CT测量主动脉瓣环周长83.6 mm、平均直径26.6 mm,LVOT平均直径27.9 mm呈喇叭口型,STJ及主动脉窦较大,双侧股动脉入路直径偏临界。综合考虑后手术团队拟为其行TAVR治疗。
考虑到患者存在传导阻滞及循环崩溃风险,遂术中体外循环湿备,选择左侧股动脉作为主入路,避开右路高分叉,成功建立工作路径后行造影显示无冠瓣脱垂明显,遂选择左右冠窦重叠体位进行观察, 并送入瓣膜至瓣下进行定位,并观察30秒以判断加硬导丝及导管对瓣环的压迫和对患者血压的影响。确认患者血压稳定后于快速起搏下释放瓣膜,由于患者为主动脉瓣反流,对瓣膜植入高度具有较严格的要求,因此选择多次造影观察瓣膜位移情况,并在释放至2/3时,松加硬导丝造影观察5~10分钟,考虑到无冠窦侧瓣膜远端无内陷表现且脱垂的无冠窦对瓣膜存在一定支撑作用,遂未进行回收、完全释放瓣膜。术后造影复查瓣膜锚定情况佳,TTE提示瓣膜无明显负位情况且无瓣周漏情况,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导管室即刻拔除气管插管,右侧颈内静脉临时起搏器留置3~5天。术后1周复查心脏彩超提示未见明显瓣周漏,后续拟行二尖瓣钳夹治疗(TEER)。
姜正明教授:考虑到患者二尖瓣同样存在脱垂病变与反流情况,因此术前需慎重制定TAVR治疗策略,判断最佳瓣膜释放高度,以避免其对于二尖瓣或将产生的影响。此外,术后心脏彩超复查可见患者左室变大、二尖瓣反流情况加重,为何产生这一情况也有待思考。
洪浪教授:术中通过影像判断瓣膜高位释放时一方面可通过无窦的窦底深度配合多次造影进行判断,另一方面,患者纤维环的固定作用为瓣膜锚定提供了助力,若瓣环呈圆形则提示纤维环的高度是从窦底到瓣膜的高度,若瓣环呈三角形,则是窦底到瓣叶的高度,因此可通过纤维环高度寻找最佳植入位置。
张瑞岩教授:患者安全性是术中第一位,当术中实际操作情况与术前规划不一致时,如何确保手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本病例中最后的释放位置比术前规划位置植入位置高2 mm,手术过程虽然比较惊险,但取得良好的手术结果。后期我们可以考虑是否需要 TEE观察为手术提供保障。
“阜外微创心通,换瓣唯他不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阳教授在总决赛为大家呈现了一例高冠脉闭塞风险纯局麻TAVR治疗病例。患者为76岁女性,冠脉造影提示LAD近中段狭窄60~70%,LCX近中段狭窄50~60%,RCA近中段狭窄60~70%,三支钙化;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并少中量反流,左房增大、舒张功能减低,瓣口面积1 cm2,平均压差33 mmHg,峰值流速3.9 m/s;CT分析提示患者为小主动脉瓣环(周长60.1 mm)、小LVOT(13*21.1)、小窦(24*25.2*23.9)、小STJ(19.9*23.1),双冠脉高度可,左冠开口水平少许瓣叶,收缩期心室小、室壁厚,主动脉散在钙化,主动脉弓钙化、形态良好,双下肢内径偏细。结合瓣上多平面测量结果(瓣环及瓣下4 mm及瓣上2、4、6、8、10 mm锚定充足),选择为患者植入21 mm VitaFlow Liberty™瓣膜。
专家讨论
李妍教授:术中采用球囊进行预扩张是为了判断患者左右冠风险,但造影图中显示造影时间并不充足,能够观察到右冠显影但左冠仅冒了烟,无法充分判断左冠风险高低,且球囊占满了整个窦部结构,因此操作时存在一定风险。另外,对于此类判断冠脉风险的患者,可考虑预先行冠脉保护,判断无风险后再撤出预埋保护器械,将更为稳妥。
冯沅教授:就临床而言,纯局麻的TAVR治疗应该选择简单解剖、情况较好、风险较低的患者中进行,对于此类存在一定手术风险的患者,纯局麻TAVR对患者而言反而体验不佳、且容易耽搁抢救时间,因此对于该患者而言采取常规TAVR治疗策略或更为合理。
披甲执锐,勇破狭“隘”,鞘锋所指,所向披靡,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姜益教授给大家带来了一例特殊的经升主动脉TAVR治疗瓷化动脉病例。患者为59岁男性,超声报告显示主动脉瓣环、窦部、升主动脉内径分别为27、32、32 mm,峰值流速4.32 m/s,平均跨瓣压差75 mmHg;CT分析主动脉瓣环平均直径27.9 mm,LVOT平均直径29.4 mm,主动脉根部情况可,瓣叶钙化及主动脉壁钙化情况严重,冠脉阻塞风险较小,外周入路检查提示双侧股动脉入路钙化硬化极其严重,且升主动脉弓部存在多处明显钙化斑块。考虑到患者常年透析,可能存在钙磷代谢异常,遂完善冠脉CT,结果提示存在管壁钙化与管腔狭窄。通过术前3D打印评估可以发现患者钙化主要集中在管壁内且呈颗粒状斑块。
考虑到患者腹主及两侧髂总动脉弥漫性溃疡及钙化,两侧股动脉穿刺附近钙化斑块重,遂选择经升主动脉入路,以降低钙化脱落和术后脑卒中风险。术中结合CT结果选择无名动脉前靠近后壁处作为荷包缝合位置,选择胸骨上段第三肋间作切口,右侧股动脉作为辅入路行造影,成功建立工作路径后送入20 mm球囊进行预扩张。随后考虑到患者主动脉弓弥漫性溃疡及钙化,存在输送系统过弓困难及弓部大弯侧夹层风险,遂在Snare圈套器辅助下成功送入一枚27 mm VitaFlow Liberty™瓣膜,并于标准位高张力下逐步进行释放,最终瓣膜成功释放,造影复查显示植入深度理想、无明显瓣周漏,超声复查峰值流速及平均跨瓣压差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最终患者安返病房。
专家讨论
张海波教授:经升主动脉途径行TAVR治疗颇具特点,没有对心脏进行任何的操作、没有经心尖的损伤,对心脏没有直接缝针,因此对患者心脏功能更好。尤其对于合并复杂冠脉问题的患者,需同期治疗的情况下,经升主动脉途径同样是有益的补充,虽然这一途径在国内应用较少,但能够避免体外循环,尤其对危重症患者而言将更为有益。
姜正明教授:股动脉入路作为TAVR首选入路最为安全,就该患者而言,虽然股动脉入路存在环状钙化,即使该位置存在夹层,其损伤相较于经升主动脉入路仍然较小,可选择球囊扩张后通过,若出现夹层可选择植入支架,或可选择植入球扩瓣,因此对于该患者个人更倾向于选择经股动脉入路完成治疗。
术中选择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选择右侧股动脉为主入路,右侧桡动脉为辅入路,右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电极,备ECMO,术中才超声引导下穿刺入路并经桡动脉完善主动脉根部造影,导丝跨瓣过程较为顺利,采用22 mm球囊进行预扩张后送入输送系统,成功将27 mm VitaFlow®瓣膜送至理想位置,造影并迅速释放瓣膜至工作状态,然而释放过程中患者心脏搏动减弱,遂立即行胸外按压,待心脏恢复、血压逐步回升后,再次送入猪尾导管行主动脉根部造影并释放瓣膜。多体位造影复查瓣膜位置理想,腹主动脉情况良好,术后超声提示EF 45%且反流情况明显改善,术后1月超声复查提示,二、三尖瓣轻度反流,EF上升至50%,肺动脉压力为25 mmHg。
专家讨论
王圣教授:通过术后造影结果观察来看瓣膜形态其实不尽如人意,瓣膜植入后由于患者整体情况已经有所改善,瓣口面积打开,此时危险性已显著降低,应考虑选择进行球囊后扩,以实现更好的瓣膜展开。
“厚积薄发,行稳致远”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俞飞成教授以一例大瓣环AR为主的TAVR病例与大家进行了分享。患者为66岁男性,超声提示主动脉瓣峰值流速3.6 m/s,最大跨瓣压差52 mmHg,诊断为Type 1型二叶瓣,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伴重度狭窄;CTA提示主动脉瓣环平均直径30.9 mm,LVOT平均直径34.1 mm,冠脉风险较低,瓣上结构为瓣膜锚定提供良好结构,心脏角度52°,入路情况尚可。
术中经双侧股动脉成功建立工作路径后,测量左心室压力110/20 mmHg,主动脉根部压力100/50 mmHg,随后送入一枚30 mm VitaFlow Liberty™瓣膜,于快速起搏下负位释放,反复位置确认后,释放至功能位,确认瓣膜能够顺利锚定后完全释放瓣膜,再次测量左心室压力106/18 mmHg,主动脉根部压力103/66 mmHg,心超和造影提示少量瓣周漏,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且未发生传导阻滞,术后1月复查心超提示主动脉瓣峰值流速1.35 m/s,平均跨瓣压差4.6 mmHg;CTA提示瓣膜处于负位,与术前预判位置相符,ProBNP也由术前8121 pg/ml下降至2067 pg/ml。
专家讨论
李飞教授:就该患者而言,其反流量多少并未明确,且其心功能不佳的原因究竟是反流所引起,还是心肌本身所致同样未明确,对于此类单纯主动脉瓣反流患者,有时通过充分的抗心衰治疗也能使患者的ProBNP与EF得到改善,而根据术前主动脉根部压力100/50 mmHg来看,患者反流量可能并没有那么大,因此可能通过药物治疗也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本次总决赛病例分享环节的最后一位选手是来自天津市胸科医院的付博教授,分享了一例急诊TAVR治疗。患者为71岁男性,STS 20%,为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恶病质。术前超声测量主动脉瓣峰值流速4.47 m/s,平均跨瓣压差50 mmHg,瓣口面积0.77 cm2,EF 31%,左室舒末内径80 mm,诊断为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重度狭窄合并中度反流;术前CT提示Type 0型二叶瓣,瓣环大且不规则,钙化严重,合并升主动脉扩张,主动脉瓣环周长95 mm、平均直径30.2 mm,LVOT周长97.4 mm、平均直径30.8 mm,钙化积分1831.3 mm3,冠脉风险较低,双侧股动脉入路不足7 mm。
考虑到患者存在循环崩溃风险,因此备体外循环并预装30 mm VitaFlow®瓣膜,术中选择左侧股动脉作为主入路,右侧股动脉作为辅入路,右侧颈内静脉植入临时漂浮电极,主动脉根部造影及导丝跨瓣建立通路过程较为顺利,然而植入球囊快速起搏过程中患者突发室颤,立即给予胸外按压等抢救措施,继续胸外按压并高位释放瓣膜,但患者自主心律仍然不能恢复,随即经右侧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坏,造影导管经左侧桡动脉植入,并继续胸外按压,行电除颤后患者自主心律恢复,由于瓣膜受压严重,遂采用26 mm球囊进行后扩张,可见瓣膜形态改善,瓣周反流减少,术后TEE提示瓣架形态良好,峰值流速与跨瓣压差明显改善,遂停体外循坏,撤除管路,入路造影复查无夹层后,手术顺利完成。术后TTE复查患者病情明显改善,5日后康复出院。
专家讨论
徐凯教授:该患者临床状态非常差,是否可考虑术前直接进行体外循环支持;另外对于该患者而言,上完体外循环后未出现冠脉闭塞、重度反流等情况,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迅速恢复,若不采用体外循环是否可能有自主恢复的可能性均值得探讨。
潘文志教授:患者STS评分高达20.204%,属于极高危患者,对于此类病情较危重患者可考虑不进行术前CT分析,直接上台完成手术,将可能能够避免CT检查过程中患者突发意外情况。
精彩的病例汇报环节过后,本次VitaFlow®菁英赛总决赛迎来了最后的“抢答破解病例”环节,在该环节中由黄金策划提供了真实病例的相关信息,包括术前检查、DSA影像等,组成病例库,由诸位选手就问题进行抢答。最终,陈阳教授答对3题,俞飞成教授答对2题,刘新民教授答对1题,姜益教授答对1题,而这几项问题也分别从不同角度给与会专家们带来了一定的思考。
荣誉公布&总结点评
在诸位专家热烈的讨论声中,第二届VitaFlow®菁英赛总决赛的赛程也正式进入尾声,最终的获奖名单隆重公布!本次赛事的最后,张瑞岩教授表示,在争吵中磨炼是学习的方式之一,但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有更多理性的声音,去针对部分疑难的病例进行复盘与总结,思考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提高我们整体技术水平的进步。周达新教授与王焱教授同样对诸位选手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并提出,本次比赛不仅体现了诸位术者高超的手术技术,同时也体现出了许多的人文关怀,非常感谢微创心通为大家提供了这么好的一个平台让大家能够切磋交流、分享病例,也希望在之后的比赛中能够有更多术者,带来更多优秀的病例与经验。
第二届AP-SHD·中国结构周VitaFlow®菁英赛 获奖名单
菁英风采奖 刘新民
菁英博知奖 钟禹成
菁英新锐奖 陈阳
菁英妙手奖 付博
菁英人气奖 姜益
冯沅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姜正明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最佳人气战队
尚小珂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朱政斌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最佳风采战队
徐凯教授 北部战区总医院
唐熠达教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最佳学术战队
张俊杰教授 南京市第一医院
王斌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