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通医疗参加第32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国内专家聚焦电动可回收瓣膜系统临床使用
中国,上海——近日,第32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期间,微创心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心通医疗”)携其自主研发的新一代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以下简称“TAVI”)产品VitaFlow Liberty™经导管主动脉瓣膜及可回收输送系统(以下简称“VitaFlow Liberty™”)举办专题会,吸引了众多结构性心脏病领域专家的关注,共同探讨新一代可回收瓣膜系统VitaFlow Liberty™的临床应用经验。
本次卫星会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吴永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周达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周玉杰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洪浪教授、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王焱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唐熠达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曾和松教授担任主席(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宋光远教授及武汉亚心总医院张龙岩教授担任主持(按照姓名首字母排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冯沅教授、江西省人民医院蔡新勇教授、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周强教授担任讲者(按分享顺序排序)。
吴永健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表示,“VitaFlow Liberty™的正式上市,让广大临床医师在治疗过程中有了新的选择,而可回收系统的特点也进一步确保了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希望在未来可以有更多的医师们应用这一瓣膜系统,并积累经验展开分享,促进我国TAVI领域继续发展。”周达新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希望诸位医生都能从此次分享中学习到实用技术与操作技巧,为后续临床工作积累更多信息和经验。”
冯沅教授作为首位讲者,结合一例手术操作详细分享了新一代VitaFlow Liberty™瓣膜系统的临床优势以及应用体会。冯教授对于VitaFlow®瓣膜独树一帜的瓣膜设计,以及其植入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VitaFlow®拥有业内唯一的混合密度支架和桶腰设计瓣膜,其低密度网孔为术者提供了更好的过弓性能,大网孔为术后的冠脉再植入提供了空间。桶腰设计降低了残余压差,释放稳定的同时不易下滑。但是瓣膜主要靠缝制点以下的部分支撑,因此需要高位释放,这提高了术者对于精准度释放的要求。他表示,“精准高位植入的VitaFlow®瓣膜,完美度高,即刻效果好。VitaFlow®瓣膜需要高定位,高稳定释放的高性能输送系统,而VitaFlow Liberty™的电动可回收系统很好的满足了精准高位植入瓣膜的要求。”
吴永健教授对此表示:“不同瓣膜的临界释放点是不一样的,超过临界点瓣膜容易往上飞, 低于临界点瓣膜容易下滑, 因此瓣膜最受力的地方(锚定区)需要与钙化的部位重合,这样释放才是稳定的,因此要考虑每一款瓣膜的特点进行植入。”
随后,蔡新勇教授围绕TAVI术中单人操作技巧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表示,单人操作技术与术者操作习惯相关,就个人经验而言,左手固定瓣膜,右手操作释放的方式较为协调。他强调到,“在单人操作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手部感知到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借此判断瓣膜释放速度的快慢,如果没有明显的阻力和反作用力,则需减慢瓣膜释放速度,观察瓣膜移动情况;如果瓣膜持续下滑,需施加较大的力固定瓣膜位置;如果施加了较大的力但无法拽住瓣膜,且瓣膜仍在持续下滑时,需尽快释放瓣膜,避免下滑情况更为严重,及时释放后瓣膜也可能会因为摩擦力而停止下滑。而在双人操作的过程中,一人分别操作一边,仅通过沟通交流可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因此单人操作在TAVI术中具有一定的优势。VitaFlow Liberty™系统由于其电动的设计,是唯一能够实现单人操作的TAVI系统,因此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会上,周强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我国TAVR领域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常见并发症,并结合相关病例分享了VitaFlow Liberty™的临床应用经验。我国TAVI技术虽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态势之中,但目前仍存在中心累计TAVR完成数少、有能力独立开展TAVR的中心少以及患者临床特点与国外患者不同等问题,而瓣周漏与冠状动脉阻塞等也是TAVR中常见且高危的并发症。新一代瓣膜采用的防瓣周漏技术以及可回收系统,大大降低了此类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但在术前,仍需进行充分评估,衡量患者手术风险;术者也必须掌握综合、全面的心血管介入技能,预防及处理各种可能的并发症,保证手术顺利成功。
VitaFlow Liberty™的正式上市不仅开启了国内TAVI领域的电动可回收时代,同时也为广大术者提供了更安全、自由的选择。未来,心通医疗团队将持续助力分享临床经验,推动结构性心脏病领域的学术交流,帮助更多临床术者缩短学习曲线,实现良好的术后效果,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多能延长和重塑生命的全解方案。